

新华社著名记者,原社党组副书记、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同志2022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7岁。
冯健同志1925年3月11日出生,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人。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,多次担纲重大报道,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,他与穆青、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在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。他信念坚定、工作深入、作风正派、严于律己、忠诚担当,始终保持“新闻兵”本色,在工作中以“严”和“细”著称。
1944年,19岁的冯健离开家乡,步行穿越鄂西山区,在长江北岸的香溪登上民生公司的轮船,到达山城重庆,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系。 大学期间,他参加了党领导的进步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,并于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由于共产党组织在南京处于地下状态,入党时他改名冯健,寓意“锋剑”。 1948年夏秋,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取得了节节胜利。冯健在豫西解放区的中原大学学习了一个多月,被中共中央中原局调到刚刚成立的新华社开封分社,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。 冯健很快适应了新闻工作。1954年,长江暴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,冯健日夜奔波在百里防洪堤上采访。他采写的通讯《英勇搏斗一百天》,记录了武汉人民在这场防汛斗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。当年,他被评为武汉市防汛抗洪的二等功臣。 新华社记者穆青(中)、冯健(右二)和周原(右四)在兰考县(摄于1994年5月)。 1965年冬,冯健随当时的新华社副社长穆青,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听取汇报时,了解到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,与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,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。他们认定,这样的典型人物对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。于是,他们和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一起,赴兰考采访。 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原稿 随着调查、采访的深入,焦裕禄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高大,他们被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深深感动了。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,拖着患有绝症的病躯,忍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疼痛,为兰考人民终日奔波操劳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。 从开封到北京,3位记者怀着对焦裕禄无限敬仰的心情写出初稿,经过反复修改,七易其稿,最后经过时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修改、定稿,完成了著名的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。文章于1966年2月7日发表,在全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震撼。《人民日报》在不到一个月内连续发表了7篇社论,号召向焦裕禄学习。千千万万人流着热泪,争相阅读报纸和收听广播,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。 1990年夏天,冯健和穆青、周原两位老战友重访兰考,写出了又一篇激动人心的通讯《人民呼唤焦裕禄》。 冯健离休后,仍笔耕不断,主要是写评论和杂谈。这些作品主要集结在《管窥集》和《一斑集》中,或纵论国事,或鞭挞黑暗,慷慨激越,笔酣墨畅。“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怀”,冯健的所思所怀,如同他的新闻报道一样,都离不开他对国家、民族、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强烈责任感。 冯健先生千古。